近日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》,再次助推了校企合作“热潮”。在此背景下,科锐国际人力资源公司职业教育就业服务高级总监杜敏接受《经济观察报》专访,讲述科锐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业服务及实践探索,并对校企合作的兴起、需求变迁以及新的挑战展开解读,干货满满启发思考。专访稿件已于4月11日刊发在《经济观察报》报纸版面。
本文带来专访稿件上半篇的分享:
从2017年与西安财经大学的校企合作开始,作为科锐国际
人力资源公司职业教育就业服务高级总监,杜敏经手过的校企合作案例就有近70例。如今五年过去,他也感受着校企合作双方的兴起、需求变迁以及新的挑战。
“行业也是跟着政策走。2015年后,推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政策开始陆续推出。从2020年开始,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推动实践实训教育更是被政策密集提及”,杜敏表示。
从时间线来看,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案例也密集出现在2015年后。2019年开始,华为就陆续与西北工业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开办合作培养班。据清华大学官网显示,清华大学2018年便与碧桂园等8家国内企业(2016、2017年均为4家)签署了战略合作。
在此前上海、四川等地推行高校一把手拜访企业的基础上,3月22日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》,首次在全国层面提出每所新建高校书记(校长、院长)正职共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;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校,校领导班子新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。
在校企合作热的背景下,一些案例也展现着校企合作可能存在的隐患。2017年,在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捐助并冠名的背景下,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更名为恒大管理学院。在企业面临诸多冲击下,学院的校企合作也将面临尴尬局面。
杜敏表示:“正常情况下,定向班通常有1/3的学生会去合作企业。与此同时,基于一个项目,我们会给予学校多个备选企业。比如新能源、芯片、制药等行业,我们会设置3-5家备选企业、1-2家合作企业。现在校企合作更多常见的问题是前期洽谈顺利,但最后双方投入的资源不足,导致合作无法落地或项目暂停执行。”
现在,科锐国际
人力资源公司每年新增合作院校数在20-30所,其中985、211院校约占20%,普通一本、二本院校约占40%,三本及高职院校约占40%。杜敏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分布在北上广等8个城市,分别负责所在城市校企就业合作的沟通与需求对接。
01、一般需要怎样的沟通流程?
杜敏:大部分校企合作项目由企业方发起,我们作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,负责企业与高校双方需求的沟通。比如上海很多顶级医药企业,研发过程中,短时间内对化学或者制药专业学生需求量很大,医药企业招聘部门短期内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,热门专业学生供应量也很紧缺,因此会倾向于寻找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去协调校园招聘。
最初和高校沟通过程,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是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沟通,此后经历分管领导、校级分管领导审核批准;另一类通过相关专业所在二级学院进行沟通,此后历经就业指导中心、校级分管领导审批。
校企合作内容上,一类是专业定向班合作,以定向班的方式把企业课程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,大部分实践培训课程也直接在学校里进行。促成这类项目需6-12个月,期间涉及企业课程植入、学校各层级审批、细节敲定等;另一类是专项项目形式合作。比如企业需要30位某专业学生,我们就会提前两个月对学生进行培训、筛选,一次性满足企业用人需求。
一对一沟通过程中,因为涉及高校的部门和人员较多,项目的进展节奏会受到一定影响。成本方面,主要有企业付费和高校专项费用两种形式。
02、为何高等院校在定向培养班开办上并不普遍?
杜敏:对企业而言,开办定向培养班既增加品牌形象,也能让学生在企业嵌入的课程中提前了解企业,最终在校园招聘前,企业就能锁定一批学生。
近几年也出现了高等院校开办定向培养班案例。总体上,对985、211这类高校而言,并不是不愿意做定向培养班,而是会综合评估企业,专业和自身发展。同时,985、211毕业生的工作选择性更大,企业高投入去做定向班,最后可能面临定向班人才选择率不高、投入与回报不匹配。所以定向培养班更多出现在普通一本及以下院校。
03、高校“一把手”去拜访企业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?
杜敏:校企合作方面,我们更多是与高校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沟通。
主动拜访企业并能精准地给高校学生解决实习、就业问题,对于企业高校“一把手”有挑战。一方面即使学校有很强的意愿,但难以精准找到企业负责招聘负责人。并且相比医药、芯片等专业指向性明确的行业,财务、产品、运营等岗位,很多行业企业都需要但需求量较小,对于商学院和金融学院的一把手而言,在选择拜访的行业种类和企业类型时就较为困惑。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科研;另一方面,对于双一流高校而言,合作企业一般都定位于各行知名企业,但这些知名企业的用人选择余地很大,即使是双一流学校毕业生进这些企业的比例也较低,学校不再是企业用人选择的最关键因素。在这些问题上,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具专业度和高效率,能够更精准地为供需双方提供嫁接服务。
本文转自经济观察报,记者田进,经授权后转载发布
科锐国际
科锐国际是领先的以技术驱动的整体人才解决方案服务商,也是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(300662.SZ),目前在中国、印度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、荷兰等全球市场拥有114家分支机构,3,100余名专业招聘顾问及技术人员,在20+个细分行业及领域为客户提供中高端人才访寻、招聘流程外包、灵活用工、人力资源咨询、培训与发展、薪税外包等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,同时提供一体化SaaS云产品、垂直招聘平台、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及人才大脑平台。通过构建“技术+平台+服务”的商业模式,打造产业互联生态,为企业人才配置与业务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,为区域引才就业与产才融合提供全链条赋能。2020年,共服务超过5,300家外资/合资企业、快速成长型民营企业以及政府/事业单位/央国企/非营利性组织,成功推荐中高端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5,000余名,灵活用工累计派出190,000余人次,聚合合作伙伴近3,500家。